宁海林

发表日期:2019-04-29   作者:   阅读次数:

一、个人简介

宁海林,男,汉族,1969年6月生,吉林梨树人。2007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大学从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国家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校区传播学院访学。先后在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工作,现为宁波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负责人、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研究领域为视觉传播与现代西方美学。

二、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

1. 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学术积累:专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重新阐释了“动力”与“完形”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视知觉形式的“完形倾向”是一种动力机制,阐释了视觉审美心理基本机制。这不仅在知觉层面把视觉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还解释了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等因素在审美心理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了表现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同时也弥合了符号学美学中艺术形式和情感逻辑形式之间的裂痕。

2. 在视觉传播方面的学术积累:专著《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及系列论文较为系统地勾勒出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具体而细致地阐明了新闻图像传播是如何对公众产生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建构机理。提出的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被广泛应用。

3. 在短视频传播方面的学术积累:近年来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主题涉及短视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短视频新闻传播机理研究、短视频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政务抖音号的传播力个案分析等等。

三、主要著作和论文

[1] 宁海林. 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学述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22(3):32-34.

[2] 宁海林, 吴国华. 视觉表征ACTE模式视域中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04):20-25.

[3] 宁海林. 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J]. 人文杂志, 2012, 000(003):97-10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

[4] 宁海林, 王泽霞. 现代新闻传播的图像化转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127-130.

[5] 宁海林, 王泽霞. 审美心理机制:基于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解读与思考[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期):154-158.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

[6] 宁海林.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163-167.

[7] 宁海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040(006):135-138.

[8] 宁海林.基于SICAS模型的短视频新闻传播机理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41(02):62-64+68.

[9] 宁海林,羊晚成.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卫健类抖音政务号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043(01):147-151.

[10] 宁海林.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9.

[11] 宁海林.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三、科研项目

1.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1BXW035);

2.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美学史》(14WZX005);

3. 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网络舆论视觉传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NDJC105YB)

4. 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政务短视频用户参与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重大项目)

(20XXJC02ZD)

四、学术兼职

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国际华莱坞电影学会副会长;宁波日报集团新闻出版领军人才评委、宁波广电集团创新研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全国艺术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上一条:李彩霞 下一条:庞菊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