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任教师与业界导师 |
D 男,1969年6月生,吉林梨树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2010年8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学一年, 2012年从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方向)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在铁道部第十八局五处、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工作。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宁波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文艺与新传媒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曾获得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美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美国《视觉传播季刊》(Visu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原理及应用、现代西方美学。出版专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译著《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2006)、《传播博弈论》(2/2),在《新闻与传播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文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1BXW035)”、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美学史》(14WZX005)”。获全国文艺理论优秀作品二等奖 (2004)、浙江省传播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主讲《传播学理论》、《艺术哲学》、《中外美术史》、《广告学概论》、《广告创意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2015)。 女,1962年1月出生,浙江嵊泗人。1982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担任过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为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文艺与新传媒专业硕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理论类)优秀人才。2013年赴美国俄亥俄大学访学半年。曾任民盟宁波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民盟宁波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等职。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中广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委员等。 主要从事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部级课题和市厅级课题,以及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整合营销传播策划、咨询的横向课题。近年来,先后在《当代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浙江社会科学》、《当代传播》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主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广告案例教程》,担任国家级规划教材《广告策划》副主编;合著《全球化背景下宁波城市品牌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文化广告学》、《广告与广告创意》、《文化视角下的广告传播》等。科研成果两次荣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成果曾获得宁波大学教学创新奖一等奖等。还曾获得宁波大学“王宽诚育才奖”和宁波大学“最美导师”等称号。
女,1963年7月生,吉林长春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心理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应用心理学方向硕士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2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曾被评为“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研究方向为广告与消费心理、传播受众心理。主要讲授课程:消费者行为学、网络传播心理与效果、受众研究、广告与消费心理等。曾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网络社区关系模型对慈善捐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省教育厅项目“插播广告中的睡眠效应研究”、“受众刻板印象与广告文化仿像的关联”等,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化现状及对策——网络成瘾症的研究对策”。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符号化的自我——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中的自我概念研究》,论文《中性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解读》、《情感担保的力量——R—P网格与广告情感诉求策略》、《联合品牌品牌人格的迁移模型》、《广告传播中的睡眠者效应》、《睡眠效应与插播广告的传播效果》、《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的似真性》、《微公益与自媒体时代的存在焦虑》、《灾难信息传播与社会救助行为的唤起》等。获得知识产权专利31项,主讲课程《消费者行为学》获得浙江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立项,其MOOC在国内3个课程平台上线,两年来选课人数共有4千多人。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女,1978年出生于浙江天台,新闻学专业文学硕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宁波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宁波市名城研究会会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春季赛专家评审团评委,台湾东吴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品牌形象、整合营销、跨文化传播、公关实务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几年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市厅级课题多项,主持宁波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品牌形象顶层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等项目二十多项。出版专著《跨文化广告与市民文化的变迁》、合著《全球化背景下宁波城市品牌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规划研究》,发表品牌形象方面论文多篇。科研成果获得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女,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1996年-2000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广告学本科专业,2000年开始就读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传播学专业,200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到宁波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任教。2011年被评为副教授,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任教至今。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和广告理论,承担省哲社重点课题一项,出版专著一本,发表论文数篇。近年来专注于课堂教学,致力于教学改革。主要担任《媒介素养》、《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的讲授,连续十年以上学评价等级为优秀,深受学生好评。承担了探究式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等多项课程建设任务,获得了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一等奖、宁波大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暨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宁波大学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宁波大学教坛新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教学奖项。所主讲的慕课《好玩的广告学》在优课联盟、宁波慕课联盟、浙江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宁波大学数字课堂等多个平台上线,受到学生的喜爱。 女,1978年出生,新闻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系系主任。宁波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办公室成员。 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后。2004年起担任新闻学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新闻实务课程群、节目主持人课程团队负责人。2010年起任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讲媒介文化研究生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大陆青年学者代表团赴台湾交流访问,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集团编委办副主任。宁波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宁波两大媒体集团和文广新局报刊审读专家、节目考评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舆论学、话语分析、媒介文化。在《国际新闻界》、《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三十项。
男,1969年2月生,河南郑州人,宁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新闻学硕士学位,2011-2012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曾担任报社总编室主任、电视台新闻节目编审、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影视处副处长,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宁波市广播电视政府奖学术论文奖评审专家,宁波市报刊审读中心专家,浙江省普通话测试员,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专家委员会成员,宁波市人事考试中心测试与命题专家,多家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顾问。 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广播电视新闻学》等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多篇论文发表在《新闻界》、《传媒评论》等学术刊物,并参与《宁波市广播影视发展报告》的编辑工作。
女,山东禹城人。2010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艺术与传播方向。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主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项目、宁波市文化工程、宁波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文化”、宁波大学人才工程、学科科研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项目。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文艺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等本专业一级核心、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篇;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视听语言、剧作基础、编剧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概论、电影艺术读解、中外经典影视编剧与创意等。创作所获奖项:《论〈黑眼睛〉的声效》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总政文化工作总站举办的“奥运·体育电影”全国影评征文比赛中荣获钟惦棐评论奖等。
女,1981年12月出生,浙江杭州富阳人,英国斯特灵大学媒体管理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品牌传播、数字营销。在研项目有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弹幕传播特征及受众使用偏好研究——以大学生为样本》,教材建设项目《微营销的创意传播》和教改项目《网络店铺(C2C)品牌传播效果研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获奖。
男,1981年10月生,江西赣州人,浙江大学传媒技术方向研究生毕业。讲授《新闻摄影》、《视频新闻编辑与制作》、《广告摄影》、《广告摄像》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影视广告创作、视听语言分析。曾拍摄制作宁波市规划局纪录片《城长的力量》、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宣传片、荣安地产宣传片、金茂地产广告片、新农哥坚果广告片等。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广赛、学院奖获奖。是慕课《好玩的广告学》的团队成员。 业界导师 陈民辕有超过24年的广告从业经验,其中16年从事数字营销。1999年,他在台北创立意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TRIO),2002年将公司迁至上海,并于2013年加入安索帕中国集团,担任意凌·安索帕(Trio Isobar)首席执行官兼执行创意总监,全面负责公司的创意和运营。 意凌·安索帕服务过的品牌包括:肯德基、一汽大众、康师傅、上海迪士尼乐园、新西兰佳沛奇异果、中国平安集团、海尔、可口可乐、格力高、雅培婴幼儿奶粉、香奈儿、淘宝、雅诗兰黛…等。 陈民辕带领的意凌·安索帕,擅于创造极具娱乐价值的叙事空间,并将最后一里的销售可能性,以科技手段植入在每一次消费者体验的环节中。曾先后获得包括Campaign大中华地区年度最佳数字代理商、Spikes Asia、One Show Awards、艾菲奖、金投赏,MMA Awards…等在内的超过120项亚太及中国奖项。 他曾担任包括英国D&AD、One Show、纽约广告节以及Spikes Asia…等许多国际创意奖项类的数字广告类终审评委,并荣获Campaign 2016 大中华区年度代理商领袖的殊荣。 在加入广告行业之前,陈民辕曾经担任过音乐制作人,并组 Why Not 乐团出版唱片,以及担任台湾八大电视台网络地球村节目主持人兼顾问。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资深评委。拥有多年的广告创作及管理的经验, 累积了对于消费者及品牌的深入理解与创意洞悉。 曾任:上海琥珀传播创意合伙人;灵智Euro RSCG华北区CCO;北京JWT ECD;北京McCANN GCD。 曾任国际及国内广告奖项评审:AdFest、Media亚太广告奖、龙玺华文、时报亚太、时报华文、中国广告奖、中国虎啸奖、中国广告摄影奖、中国网络广告奖、中国艾菲奖、学院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奖、金犊奖… 曾获国际及国内广告奖项:Cannes、One Show、AdFest、New York、EFFIE、Media亚太广告奖、龙玺华文、时报亚太、时报华文、中国广告奖、中国十大创意总监奖… 宁波广电集团都市文体频道总监,“《江南话语》地域文化影像纪录与传播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以耕植于本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民族文化、宣传本地文化为己任,以“影像志”为形式,创办了囊括所有国家级奖项的品牌栏目《江南话语》;他以艺术创新为根,以民族精神和江南文化为魂,作品百余次获得了包括“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国家级以及省市政府奖。 赖致宇 BBDO上海首席创意官 Awoo是来自台湾的创意人。24年的广告生涯,除了台北,还转战过新加坡、广州和上海等不同的华文广告市场。目前是上海BBDO天联广告的首席创意官。在Awoo 的带领下,BBDO上海赢得了包括Canne’s,Spike, Ad Fest, Oneshow China, LongXi, ROI Festival, China 4A, Great Wall Awards, Effie, AME等国内外创意及实效重要奖项。也得到了Warc 100的正式认可。大中华BBDO更是Campaign Asia 大中华年度广告代理商以及其他许多奖项的常客,包括Awoo个人的年度创意人奖。 刚入行时,Awoo曾经也兼职漫画家,在台湾出版过包括「广告乱人类」等八本漫画书。目前,他还是阿里文学的签约作家,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龙与汗」正在阿里的书旗网每日连载。 陈衍财 资深广告人 美术出身,拥有二十多年创作经验。作品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大广告奖均有斩获,包含CANNES 1银1铜、CLIO 1 铜、D&AD 2入选、ADFEST 1金、MEDIA 1铜AWARDS 1铜,以及LONDON、NEW YORK FESTIVAL、THE WORKS、MALAYSIA 4A、MALAYSIA MC2等近百项荣誉。 彭涛
|